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还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数字政府建设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通过政务数字化,最大地满足企业和百姓在政府的办事需求,同时也在倒逼政府进一步加快职能的转变。
以数字化建设助力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数字政府”建设屡屡提及,并不断深化、细化数字政务服务内容。特别是今年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而此次会议强调,要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统筹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这表明政府数字化转变和行政职能转革在加速。
尽管近年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取得长足发展,但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分散、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共享不充分、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备等问题突出。此外,还存在一些人对数字化的抵触情绪以及传统的行政体制机制架构和智能配置与数字化发展趋势冲突等现象。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政府建设,与之相呼应的政府后台体制机制、流程、数据等都要进行全方位的再造和变革,这样才能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一网式”的公共服务,数字政府建设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同时,汪玉凯分析认为,数字化改革将会倒逼政府进一步加快职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打破政府部门原先各自为政的格局。过去非常清楚的政府职能边界,在一体化的数字形态下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样可能引起政府职能的重组与变化,过去传统的机构设置、权力格局和部门划分将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变革。这样可以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推逶、扯皮,有利于提高百姓办事效率和降低办事成本。
二是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为通过数字化流程,行政部门权力边界非常清楚,原有的自由裁量权得到削弱,通过系统的构建、跨部门的业务重组、流程再造以后,可能有效限制政府权力膨胀和滥用边界,使政府这只手无法在系统之外乱作为。
三是通过公开、透明、大数据新治理手段的充分应用,可以有效管控权力,使权钱交易腐败变得越来越困难。过去职能政府官员的腐败,大部分在行使权力过程中,在职能发挥整个作用过程中实现权钱交易、灰色交易。而通过数字化改革以后,这些边界越来越清晰,腐败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数字政府要体现公平普惠性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事实上回答了行政服务为了谁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老百姓能够享受政府便捷及时的服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同时针对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数字政府建设也可能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此次会议提出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欧阳日辉认为,其实质体现了数字政府服务的公平普惠性,无论在什么地区什么人群,只要是中国公民就能享受到政府服务,这包括在偏远的山区以及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或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服务。有些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或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政府提供服务的产品和系统,要让这些特殊人群方便使用,在建设过程中,智慧化程度要高,同时还要考虑到受众能够接受。这样才能实现可及普惠,这是一个基本点。
汪玉凯也赞同此观点,他表示,数字政府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最大地满足企业和百姓在政府的办事需求,更好更便捷地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改变传统政务模式和手段,为百姓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对于下一步如何提升数字化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汪玉凯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在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方面下大功夫,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包括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二要通过数字化、政务信息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体制和机制变革,打破现有条条框框,使数字政府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三要加大数字化的法治保障体制和数字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很关键,提供服务必须有标准可依。若没有标准,就难以实现全国一网通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