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会议指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建设数字政府是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抉择,有利于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意见》是贯彻网络强国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彰显了我国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决心。
政府职能转变将进入新阶段
数字政府是全面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在促进数字经济、建设数字社会、完善数字生态中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林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形势,因此,必须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持续推动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高效能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数字政府建设既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变革之举,也是暗合数字中国战略的纵深发力之为。中央高级别会议再次强调数字政府建设,标志着全国大规模推动数字政府的时代即将来临,数字技术将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中,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达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数据治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伟玲告诉本报记者。
“数字政府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技术应用、数据要素挖掘与数字平台搭建,更是政府理念更新、流程再造和效能优化,预示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将进入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企业与创业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铭慎向本报记者表示。
建设数字政府重点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从“数字政府”到“智慧治理”,从“只进一扇门”到“最多跑一次”,有效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不过,张林山认为,与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相比,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短板弱项比较明显,服务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能力还不足,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和政务运行效能还不高,数据融合共享应用还不充分,基础支撑能力还不强,配套制度机制还不健全。
在张铭慎看来,下一步各地数字政府建设将主要从“有没有”向“够不够”“好不好”“优不优”转变。应继续围绕提升政府数字能力、治理能力、服务能力,从完善体系、增强功能、优化使用三个角度予以推进。
“数字政府建设强调整体协同、融合互通,政府机构改革、体制机制再造作为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数字政府业务协同、需求统筹、信息共享及沟通协调的重要突破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马晓白告诉本报记者,“十四五”期间,建设数字政府,要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
张林山认为,数字政府的建设,要以群众、企业、公职人员等数字政府主要用户群体为中心,以提高政府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决策能力为目标,构建“整体协同、平台驱动”的业务架构,推动各地各部门聚焦核心业务、加大协同力度。在数字政府的大平台、大系统之上,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府治理“一网统管”,强化政府运行“一网协同”,实现“三网融合”。同时将数据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奥科技是长期从事政府数字化建设的企业,中奥科技副总裁张亮告诉本报记者,中奥科技目前沉淀了一套以“数据+智能+业务”为核心的三中台体系,有力支撑了数字政府的数字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未来将持续运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全力服务数字政府建设,以打造整体高效的政务运行体系、便捷普惠的在线服务体系、智慧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为重点,推动“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现代化进程。
多管齐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随着政府部门、企业、群众对数据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大,现有的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环境已难以满足需要,数字政府建设仍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政务数据管理标准不健全,不敢开放共享。二是政务数据管理体系须完善,不愿开放共享。三是政务数据支撑设施待升级,不能开放共享。”马晓白表示。
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王伟玲建议,一是国家层面加快完善数字政府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提高数字政府数据无障碍流通的可行性;三是提升数字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和全局观。
马晓白认为,数字政府建设应瞄准“不敢、不愿、不能”的难点痛点问题,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保证数据政府建设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加快数据立法,完善制度规范。二是建立“四定”制度,建立协调机制。三是健全分类分级,梳理数据目录。四是提升数据质量,加强安全和隐私保护。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