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钱塘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早上9点正是居住在此的工人们早晚班交接时分:成批身着制服的工人在住宅楼间疾步穿梭,一旁花园里孩童嬉戏、老人晨练,整洁的小区路上不时走过从早市满载而归的妇女。
建成于2006年的邻里社区是杭州市第一个完全由外来人口组成的社区,3.3平方公里内居住着周边25家企业共6300多名产业工人,他们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
本周,社区开始为老楼加装电梯。虽然辖区内住宅多为六层以下,且住户平均年龄只有21岁,加装电梯却是居民一致盼望的便民工程。
“社区人口流动性大,行李搬运频繁。许多技校学生毕业后第一个落脚点就是邻里社区,便于入住的电梯能给他们留下杭州温暖好客的第一印象。”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说。
走进住宅楼内,屋内配备的上床下桌,独立卫浴、智能门锁如同“高配版”大学宿舍。这16年来,社区不断对配套设施升级改造,从最初夏天仅靠冰块、电风扇消暑,到如今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过道狭窄的8人间也改为上床下桌的4人间,公共空间内增设了篮球场等运动场地,还定期开展星级楼层流动红旗表彰……宿舍不再只有“睡觉的床”,更是“舒适的家”。
谈到社区正在实施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张敏华如数家珍:“开办嵌入式幼儿园、增加小区公共停车泊位、在外围河堤增设羽毛球场和儿童乐园、开通‘求知专线’校车等,都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
除了让“家园美”之外,邻里社区还想让居民们“脑袋富”“钱包鼓”。社区和六所高校及企业合作开办技能培训课程,资助辖区内技术工人“在家门口上大学”,凭证书报销学费。不少居民通过社区的“蓝领成才计划”增强了技能水平、提高了工资上限、拓宽了职业晋升道路。
2022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优先发展社区就业、养老、托育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以“蓝领公寓社区化,技术工人市民化”为导向,邻里社区正在向新时代技术工人未来社区迈进。
在邻里社区住了14年的湖南怀化人吴洲敏在这里举办婚礼、成家生子,他坦言邻里社区就是他“第二个家”。今年35岁的他是东芝家电技术电子有限公司的仓储管理员,工作之余他参加了多项社区牵头承办的培训课程,考取了叉车驾驶证、中式烹调师等职业技能证书。
“职业技术培训增加了我的求职选择,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还能兑换杭州市落户积分,离把孩子接来杭州上学的心愿更近了一步。”他说。
随着一批批产业工人扎根杭州,不少住户的父母子女也住进了邻里社区,为他们解决家庭“后顾之忧”成为社区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从2011年开始为“新杭州人”子女举办“小候鸟”暑期班,由社区义工和中小学校的党员老师上课,目前受益孩子超500人;为技术工人父母“老漂族”举办集体活动,让1000余名老人“有事可做”“有话可说”;连续17年不间断的除夕年夜饭让几千人在最思乡的日子不再孤独……“故乡再造计划”为住户三代人营造社区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
“2005年筹建之时,社区还只是经济开发区工厂为蓝领工人配套的集体宿舍,如今已经是6300余名社区‘主人翁’共同爱护管理的大家庭。”张敏华说。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