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9月20日电(记者吕丽明)去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在《方案》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9月20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司长肖渭明详细介绍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成果。
一是区域发展相对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5万亿元、24万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加13.5万亿元、13.3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东部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东西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二是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这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
三是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明显。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5个产粮大省2021年产量达到5607.8亿斤,超过全国40%,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在重点地区建成了一批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国内能源供给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长江、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优良,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四是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发展,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义务教育资源基本均衡,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东、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生均用房面积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东部地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超过5.4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超过13.6亿人。
六是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目前,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西部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是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东部、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别从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中西部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东部产业持续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和吸引力不断增加,农民工跨省迁移数量明显减少。
“通过这10年的实践,我们得出的4点重要启示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这为区域发展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要注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各地区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肖渭明总结道。
(文章来源:中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