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集中了我国和我国城市在空间、人口、资源和政策上的主要优势,在当前保增长促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方面,理所当然地应该担重责、挑大梁,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喻新安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时如是说。
该论坛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郑州师范学院、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主办,本届论坛聚焦“‘三重压力’下特大型城市稳经济促增长的形势和任务”。 喻新安在论坛上发表题为《国家中心城市稳增长的态势与走向》的主题演讲。
部分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GDP总量216318.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1143670.0亿元)的18.91%,较2020年降低0.21个百分点。从各个国家中心城市GDP增速看,武汉(12.2%)、成都(8.6%)、北京(8.5%)、重庆(8.3%)、上海(8.1%)、广州(8.1%),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1%)或与之持平,而天津(6.6%)、郑州(4.7%)、西安(4.1%),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2年上半年,9个国家中心城市GDP总量104236.8亿元,占全国GDP总量(562642.0亿元)的18.53%,同比有所下降。从各个国家中心城市GDP增速看,郑州(2.5%)、武汉(4.3%)、重庆(4.0%)、成都(3.0%)、西安(2.9%),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速(2.5%)或与之持平;而广州(1.0%)、北京(0.7%)、天津(0.4%),上海(-5.7%),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喻新安表示,综合研判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第一,今年以来,根据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各个国家中心城市克服重重困难,在应对“三重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困难和压力。统计数据表明,无论是2021年还是今年上半年,都出现了多个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国家中心城市GDP总量全国占比下降的情况。
第三,导致部分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运行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疫情突发是不可抗力因素,但也部分存在工作方面应对不足、举措不力的因素。
第四,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治理好特大型城市,特别是解决社会需求不足消费不振问题,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通过保市场主体达到保就业保民生的目的等,国家中心城市各级政府面临严峻的挑战,正在经历一场大考。
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环境
喻新安说,根据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部署,包括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我国特大型城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统一,坚持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采取综合性举措,切实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的结果。
喻新安建议,一要深刻理解“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内涵和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疫总策略,落实好“九不准”举措,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在“稳”的基础上力求突破,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举措落实得更周密一些,牢牢把握稳增长促发展主动权。
二要利用国家宏观政策,破解社会需求不足和消费不振难题。伴随着经济增长动力减弱,总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同时疫情常态化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影响,居民生活半径收缩,消费不振成为普遍现象。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中央和地方已密集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措施,从发放消费券、购车补贴到家电以旧换新等。今后一个时期,要利用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等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回暖。
三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当前,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压力颇大,要聚焦堵点、卡点及时疏通,避免短期困难演变成长期趋势,要把“链”上的企业保护好,不被眼下问题拖垮。要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化解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努力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提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畅通交通物流,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预见预判预案,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四要进一步打通物流和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堵点。从市场需求出发,采取龙头企业主导的方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建设涵盖全产业链的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战略合作与利益绑定,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向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布局,构建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产业链生态。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规划、指导作用,探索跨区域法规、政策、规划衔接,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
五要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要把保市场主体放在核心位置,通过保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从而提振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信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好各项援企稳岗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及时稳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六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实行简约监管、包容监管、审慎监管、智慧监管,构建平台企业更可预期、更加稳定的监管制度。鼓励平台企业利用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在数字科技前沿及基础科学领域研发中更好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工业互联网将会成为数字技术应用的主战场,平台企业要凭借数字技术优势主动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金融资本要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将资金投向个性化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领域,使金融资本逐渐转向依靠基础技术和实体经济实现长期增值。
七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为缓减企业现金流压力,房地产开发企业可申请使用一定比例的监管资金,专项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以及水、电、气等配套工程用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金融机构采取新增开发贷款支持、展期或续贷等方式,满足开发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规费缴纳方面,开发企业可申请延期缴纳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费用。采取试行房屋征收补偿“房票”安置方式、优化土地供应节奏和出让条件、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
八要营造“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超预期因素带来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面对复杂局面和不确定因素,企业是否敢干、敢闯、敢投,既有对市场风险的考量,也有对政策和制度环境的评估。事实证明,要让“敢干、敢闯、敢投”落到实处,既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的能动性,更需要有效的制度政策保障。着重为企业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明确关于改革开放发展的系列大政方针,坚持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公开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增强社会各界的信心和定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